快讯及工作动态
  旅游讲话
  旅游规划
  机构设置
  旅游统计
  图片新闻
  人大议案
  财政资金
  权力公开
  人事动态
  政协提案
  信用信息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 :南充旅游局 > 信息公开 > 旅游讲话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
南充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谢和友
2012-12-27 10:44:45 南充市旅游局

 

(2012年12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多元化休假制度日渐完善以及旅游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市场正经历着结构性升级,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退出市场垄断地位,代表现代旅游价值取向的乡村旅游正在成为当今旅游市场新的热点。新形势下如何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南充旅游业再上台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意义

  (一)乡村旅游概念的提出。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英国。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率先大规模推出大众化乡村旅游,随后,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先后推出乡村旅游产品并逐渐兴盛。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在特殊的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的。“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旅游年”的提出,促使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的热浪。国家旅游局启动“2006中国乡村游”、“2007和谐城乡游”和“2009中国生态游”,将旅游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旅游方式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对象,以乡村民俗文化、农村风光和农事活动为吸引物,以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和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生态性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对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深化和发展,是以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旅游类型。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作为新型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除了可以为游客提供与传统旅游相似的体验和感觉外,还避免了传统旅游形式带来的距离远、可达性差、旅游成本高以及旅游容量大带来的拥挤感。与传统旅游相比,乡村旅游具有四个特点:地域性明显,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游客参与性高,以“农家乐”形式为主推产品;客源市场固定,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对象;低投入、高产出,带来的收益高于传统农业的收入。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是一项朝阳产业和富民工程,造血功能强,惠及百姓广,扶贫效应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农民增收致富、城乡统筹协调、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旅游产业的壮大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发展乡村旅游,可给当地农民提供劳动就业并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偏远封闭的山村可变成重点旅游村,曾经无人问津的手工艺品、农副产品可变成炙手可热的乡村旅游商品,剩余劳动力可实现当地就业。可以说,乡村旅游已成为拓展农业功能的新引擎,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平台,丰富旅游资源和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新场所。

  二、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我市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最早是以城乡结合部出现的农家乐为主,其中以顺庆城郊西山附近的农家乐为甚。九十年代初,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日益增长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乡村旅游逐渐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南充城区周边自发兴盛起来。进入2000年后,特别是实行“黄金周”长假制度后,我市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在城镇(包括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周边形成了乡村旅游度假带。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乡村旅游示范乡镇7个、示范村15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5个、示范村44个,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153家,其中四星级乡村酒店7家,吸纳就业人数上万人。近三年来,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2011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3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3.4%;乡村旅游总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21.2%,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启动了8个乡村旅游A级景区创建工作。

  目前我市的乡村旅游在发展类型上大致可分为五种:

  一是城市依托型。主要是依托城市周边的客源市场,利用农村、庭园的自然生态和乡村文化,从吃、游、娱等方面满足城镇居民休闲度假需求。比较典型的是顺庆西山脚下的“农家乐”,鼎盛时期经营户达200多户,单户日接待能力突破百人,旺季旅游接待需提前预约。

  二是农业观光型。主要以特色农业、农村风貌、生产生活场景为吸引物,满足游客学习农业科技知识、观赏乡村风貌、体验乡村生活的需求。如各县(市、区)每年举办的桃花节、橙花节、荷花节等节庆活动。

  三是民俗特色型。主要以村镇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乡风民俗、宗教信仰为特色。如南部县保城乡宋家坪村的地灯、根雕、树皮画等民俗文化旅游远近闻名,吸引了市内外广大游客。

  四是康复保健型。主要以康体疗养、健康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如嘉陵区以凤垭山为代表的部分“农家乐”,为市民特别是老年朋友提供了疗养的好去处。

  五是景区承接型。主要承接市内精品旅游景区景点的游客。如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依托朱德纪念馆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户年人均收入上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我市乡村旅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总体势头良好,但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旅游产品单一,没有形成大的业态。全市乡村旅游主要以当地农户自发发展加政府的适当引导为主,缺乏大业主投资开发、缺乏高水平的策划与规划、缺乏产品创新设计和文化品位。大多数旅游活动主要以农业观光、果园采摘和棋牌娱乐等形式为主,与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融合程度较低,在挖掘民俗和乡村农耕文化方面还做得十分不够,参与型、度假型产品不多见,同质化趋向严重,极易被复制克隆。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二是开发水平低,服务质量不高。普遍存在布局散、规模小、档次低、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特别是作为乡村旅游重要客源集散地的旅游小城镇建设滞后,道路交通、通讯网络、卫生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老百姓,管理人员多由村干部兼任或由当地农民担任,经营者对于诚信经营、文明服务认识不够,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三是思想认识不足,没有形成政策合力。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部分县(市、区)未编制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有的地方尽管编制了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将乡村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中央和省上扶持西部地区的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未兼顾乡村旅游发展。

  (三)面临的机遇。一是消费市场快速扩张。城市居民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有钱有闲时走出大都市到田园乡村放松身心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十一”和“春节”旅游黄金周期间,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6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1亿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而且这个市场还在不断扩大。二是产业政策调整优化。国务院、省政府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和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政策效应正在显现。三是基础设施改观完善。2013年全市县县通高速,将为我市旅游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拉近乡村旅游目的地与周边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四是乡村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嘉陵江流经全市7个县(市、区)、198个乡镇,沿江两岸拥有众多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生态环境优良,地域文化厚重,旅游经济价值极具潜力。以升钟水库、磨儿滩水库、营山望龙湖公园、嘉陵第一桑梓、嘉陵第一曲流为代表的水乡休闲度假型旅游资源,以凌云山、太蓬山、白云山、金城山为代表的山川运动探秘型旅游资源,以琳琅村为特色的田园客家文化型旅游资源,以嘉陵区双桂、高坪区青居镇、龙门镇为代表的古镇型旅游资源,以西充县九龙湖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嘉陵区太和白鹭自然保护区、凤垭山观光农业示范园为代表的生态型旅游资源等,均具有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的典型性、独特性和稀缺性。加之独特的桑蚕丝绸文化、三国文化和川北大木偶、川北皮影、川北灯戏、川北剪纸等民俗文化,以及川陕红色革命遗迹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思路

  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紧贴旅游消费市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着重突出地方特色,加快乡村旅游精品目的地建设。乡村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力争到2015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数达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5 亿元,直接就业4万人,间接就业20 万人;创建A级乡村旅游景区10个。

  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牢牢把握三个原则。一是把握乡土性。乡土性是乡村旅游最基本的特性,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乡土文化艺术、乡村民居建筑、乡村传统劳作、农用劳动器具、农事节庆活动等既是乡村旅游乡土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卖点。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通过营造传统的乡村场景和氛围,保持乡村乡土风貌,突出差异特质,切忌仿效跟风、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农村城市化。二是把握体验性。体验性是指乡村旅游过程要能给游客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游客既能观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又能满足参与的欲望,既能购得自己劳动的成果,也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美食,既能得到身心的放松,也能获得心灵的享受。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注重设计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很好地融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于一体,使游客能够获得丰富的体验。三是把握群众性。乡村旅游的根基在农村,动力在农民。发展乡村旅游不能离开农民,没有农民积极投入发展和参与经营服务,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与“三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充分依靠农民群众的智慧,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具备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切实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主要目标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发展乡村旅游要与这一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整合资源,构筑农村产业新格局,繁荣农村经济,使农业增值、让农民获利。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容村貌优美舒适,农民素质显著提高,使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搞好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加快城市化步伐,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条件的小城镇,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发展乡村旅游的需要,突出旅游服务功能,完善旅游配套,使小城镇成为乡村旅游的游客集散中心、配套服务中心,形成一批旅游特色小城镇。三是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南充最大的特色,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如果生态环境条件差,就难以吸引游客关注,更不可能发展旅游产业。因此,要将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不合理、无规划的旅游开发活动,妥善处理农村垃圾和废水废气,实现旅游经济与环境效益共同提高。对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资源,要在妥善保护和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努力实现三个提升。一是提升统筹协调水平。各级政府要把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经常性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协调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整合利用好各项涉农项目资金,建立政府扶持、金融支持、农民投入、工商投资、社会捐助等多元化投入体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放水养鱼”的理念,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税收优惠;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发展乡村旅游,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取得并已确认为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可采取出让、转让等方法有偿使用和流转,用于支持乡村旅游项目用地。二是提升景区建设水平。要加强规划指导,尽快完善规划体系,并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总体规划、林业发展规划等做到充分衔接。要加快目的地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提高服务层次。要突出旅游产品特色,深入挖掘内涵,形成一批规模较大、休闲档次较高、活动项目丰富、文化特色鲜明、接待服务规范、经营管理科学,具有良好口碑和业绩的乡村旅游精品。要健全标准体系,尽快研究制定相关的技术和服务标准,加强服务设施、服务流程、服务质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形成规范有序的发展格局。三是提升宣传营销水平。旅游是典型的形象产业和眼球经济、创意经济,要切实提升乡村旅游的宣传营销水平,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在主流媒体开设专版和专栏,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切实做好本地乡村旅游的品牌打造和形象推广。要加大节庆营销力度,利用各地传统的民间节事、特色景观与产品,大手笔策划推出一批具有浓郁文化特色和地域风貌的文化节庆活动,以聚集人气、提升形象、创造效益。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法律声明 | 返回首页
南充市旅游局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2009-2012) 复制必究
备案序号:蜀ICP备09042514号-2    南公网安备51130202000238    地址:南充市万年西路2号    邮编:637000    联系电话:0817-2589017    技术支持: 成都中科大旗软件有限公司